【导语】夜幕下的遵义大学城一条街霓虹闪烁,廉价美食与出租屋广告交织成独特的“学生江湖”,但霓虹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法则?
🌆沿着遵义大学城一条街150~的巷口向内走,油锅沸腾的声响与烧烤烟雾扑面而来。某家挂着“学生特惠”招牌的麻辣烫店内,记者发现食材随意堆放在潮湿墙角,老板边刷手机边徒手抓取食材。“学生嘛,吃不死就行。”他叼着烟嘟囔。这条街的“低价生存逻辑”在呛人的辣椒味中暴露无遗。
🏘️拐进二楼挂满“日租150~”灯牌的旧居民楼,生锈的防盗门后是仅容单人转身的隔间。房东大姐热情推荐:“周末小情侣都来这儿,隔音绝对好!”而当记者询问消防通道时,她瞬间变脸:“学生娃要求真多,爱住不住!”楼道里纠缠的电线像一张暗网,随时可能点燃整栋楼的危机。
🎤深夜十一点,遵义大学城一条街150~的KTV门口聚集着发传单的“酒水推销员”。记者被拉进包厢后,服务员强行开启三瓶高价啤酒:“最低消费300元,不喝完别想走。”隔壁包间传来学生与商家的争吵声,而前台的对讲机里正循环播放:“学生钱最好赚,吓唬几句就怂了。”
【评论】廉价便利的表象下,是商家对学生群体的精准围猎。当生存成本被压缩成“150~”的符号,安全与尊严是否也成了可砍价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