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upported browser
You are using an outdated browser. Please upgrade your browser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2020/12/8 9:25:57
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20)在11月至12月期间,以线下和线上方式持续举办研讨论坛、工作坊、创业汇和参访交流等系列活动,延续过去五年对于鼓励和支持针对全球面临的关键环境挑战而提出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的方向,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提供更为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以创新之力驱动社会和环境持续向好。
由亚洲环保创新支持网络(AEISN)和家路文化传播主办的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20)得到了众多共创伙伴的大力支持,他们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院、Circulab、B corp共益企业中国项目团队、道夫子食品国际公司(Dao Foods International)、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Dark Horse设计思维创新实验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美境自然、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矽递(seeed)科技、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清华大学Open FIESTA国际开放创新教育中心、全球杰出青年社区、本地共和社区、workface全球创业者社群、凯歌公关、种力圈、Relook、立方汇、社会企业服务平台、铭基金、NPI恩派、pta植物联盟、YGT青年环保创新计划、社创号、好猫生态、壹基金我能实验室、影响力工场、深圳零垃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社会实践中心、《中华环境》杂志、环境生态网等。 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前来中国的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联合发起人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在英国的伦敦家中录制了视频,他说新冠疫情已经使千百万的人受到伤害和威胁,但是比起气候变化所造成的长期影响,更多人可能会因为气候变暖而失去家园和家人。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不幸发生之前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立业为善Business For Good”主题工作坊 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20)首场工作坊11月22日在深业上城wework举办,有全国9个城市的58名报名者来到现场,其中不乏环保创新创业者、关注商业向善的企业家,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深圳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大学生等,在7个小时的时间里密集头脑风暴。
上午在导师李慈莹带领下体验“Circulab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画布”的分析方法,从产品/服务设计出发,解析最熟悉的企业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正负面效益,从中找出可能该企业或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会点/潜在环境污染风险点,以及可能的新商机。下午在导师姜宇霏带领下感受“Building Better Business可持续商业“的共益魅力,在了解已有商业向善案例基础上,通过“共益企业创新之路”桌游从员工、社区、环境、治理、客户五大维度全面解析企业社会影响力。来自思珂特SKT的张翔带来的创新教育B型企业经验,设计师Eduardo分享了自己的可持续设计观点和意大利可持续产品设计案例。
“舌尖改善世界”中国新生代好食品创业汇 新冠疫情(COVID-19)危机给了我们更多反思自身行为的机会,对于如何缓解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抗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很多人正在尝试通过不同方式带来正向改变。相较传统畜牧业食物来源,植物基饮食(plant-based)将可能带来87%水资源和96%土地资源的节约、减少89%温室气体排放,更加有利于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20)第二场的创业汇活动11月27日上午在华侨城创意园空体空间举办,近80位关心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嘉宾和参与者来到现场,来自南方科技大学、谷孚、霍特奖、星期零的嘉宾和青年代表,以及维益食品的管理者,分别从食品和投资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交流,五个已经获得道夫子投资的创新企业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项目。道夫子通过投资和孵化器支持新生代创业者,引领并带动传统食品行业及产业链的新一轮可持续发展,帮助创业者开发新生代植物肉及培植肉产品,希望减少消费者对于传统动物养殖业的依赖,让更多人可以通过对食物的优化积极地对自身和环境做出贡献。 “亲自然城市与可持续创新”主题研讨会 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20)11月29日下午在深圳福田建科大楼,由亚洲环保创新支持网络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多家机构和平台联合举办的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专业城市规划行业的管理者和专家,分别从城市规划、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角度,就以人为本的亲自然城市建设、城市中人和自然和谐互动的边界、深圳“山海连城”规划和生态产品价值(GEP)评估与应用等话题深入探讨,还有多位来自环境保护、人文艺术、展览设计、户外运动、自然教育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跨界嘉宾,分享交流了如何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推动更多优质的亲近自然生态产品的提供,以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疫情原因,现场仅限100余位报名者参与,特别开通的线上全程直播有超过1.2万人次观看。 研讨会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赵鹏分享了TNC近年参与深圳海绵城市社会参与的经验和实践反思。老百姓对于“海绵城市”等政府推出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一定会有很深的感知,但这些理念都是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对于居民而言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天变蓝了、水变清了,身边自然环境变好了,人居环境改善了,而这一切与正好与国际城市规划行业已经提及多年的“亲自然城市”理念契合。因此TNC提出希望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以降低因城市扩张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造成的负面影响,从公众角度提出拥抱丰富的自然资源,倡议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在加入到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共同构建亲自然城市网络。 来自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代理院长李迪华在演讲中说,要站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角度来看教育和亲自然城市的建设。自然教育的前身应该是博物学,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跟自然关系的产物,在城市中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和亲自然城市建设,也必须清楚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边界,只有弄清楚这些,才可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正在为超大型城市发挥示范先行效应。当前快速的城市化步伐可能会对自然栖息地造成极大程度的破坏,而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降低因城市扩张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造成的影响。来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理主任工程师在现场介绍了非常有想象力的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一方面让生态更有生命力质量,让原来的山水林田湖等系统都能够连接起来,同时让深圳市民真的能够便利地到达自然场景,以融合为目标,通过连生态、连生活、连生趣的手段构建山海连绵之城。
“青年环保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对话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将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应对环境挑战、社会包容、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探寻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过程中,不断争取与更多相关方建立起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环境退化和污染,增强经济活动的可持续综合收益。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一直都是落实协定的积极践行者。2020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环保行业正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行动起来,以更具创新能力的项目来应对复杂的环境危机,过去6年里中国环保行业的累计投资金额近1400亿元。 12月18日下午的深圳大学科技楼前草坪,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20)在这里举办了一场更接地气的主题对话,来自深港产学研基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邓小昆、深圳市南山区青年联合会秘书长吴烁梼、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公益创新专才班创始主任罗文恩和部分青年环保创业者代表将同台分享交流,围绕“青年环保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以鼓励青年人用创新方法和思路针对关键环境挑战提出具有商业模式的解决方案,为更多大学生创业者带来示范和启示,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 “竞赛单元”是历届论坛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前五届论坛共有20个项目从170多个项目申请中脱颖而出,来到现场路演并接受现场评委和观众分别从技术基础、商业模式、团队和可执行性等角度进行综合考量评分,每年都有1个项目获得当年年度“ 最具可持续价值创新奖”。所有入围“竞赛单元”的项目都有机会获得导师指导、推广展示、能力提升和对接投资等持续支持,获得支持并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项目对环境的有效改善将产生长期积极影响。 现场同期还举办了深圳大学“零废弃”音乐节和市集,24个市集摊位共同推广和实践“零废弃”5R原则(Refuse: 拒绝你不需要的;Reduce:源头垃圾减量;Reuse: 重复利用;Recycle: 循环再生;Rot: 厨余堆肥)。前期向校内大学生和摊主传播“零废弃”理念和故事,提醒大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现场设置专属的垃圾分类区域,志愿者在现场为大家做分类指引,现场还有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和知识传播。本场活动主要物料均为租借的重复使用,所有现场产生的废弃物都将在专业团队指导下进行分类处置,做到在自然场景中完成艺术和人的融合共生,以实践教育的方式把零废弃、可持续与自然共生等观念广泛传播给参与活动的深圳大学的大学生。